恐懼之邦
這本書是 Mo 爸在幾年前買的,經過數年後,雖然原來書中對於地球暖化的質疑,可以說已經有了較明確的定論;但在故事背後,作者所要表達的,其實是對資訊表象的一個省思,所以 Mo 爸認為還是有其值得推薦的地方!
我們真的也許不太相信電視上的新聞,尤其是在今天這個媒體太多但用功的媒體卻太少的台灣;但是,如果在新聞的標題加上「根據專家指出」或是「研究顯示」時,是否就會加深幾分可信度,甚至有些人還會深信不移呢?
Michael Crichton 的小說「恐懼之邦」所要傳達的就是對這種現象的省思,雖然因為網路的發達,現在的世界知識的來源變得多了,但是其實有許多的消息來源都是源自於二手傳播;當媒體或是有權發聲的人物想要傳達出某些訊息時,他們通常會省略掉原本比較中性的部份,而只選擇他們所想人們知道的那部份散播出來。
因為大部份的人是不會追根究底的去找出消息的出處,因此就會接受表面上所收到的訊息,但是至於原本消息那些中性的部份或是反面的部份就會因為這種傳播的方式而不見了!
就如在書中所提到的,環保團體會告訴我們,「根據科學家的研究」指出『地球的平均氣溫正在不斷的上昇中,這是因為溫室效應的關係,南極的冰山也因此而不斷的溶化』。這個現象大部份的人都深信不移,因為這是「根據科學家的研究指出」的。
然而,究竟地球的平均氣溫上昇了多少度?是全球各地都在穩定的上昇?還是有昇有降?還是呈現不穩定的上昇?南極的冰山因為這個溫度的上昇而溶化了多少?是持續穩定的溶化?還是有溶化也有增加?還是在某些時期溶化的特別快?
這些問題我想大部份的人都會回答,「科學家有研究的數據」,可是從來沒有人,我們也不會去找到這些研究的數據來看看,這些數據是否支持我們從報導上獲得那麼肯定的事實呢?
以上這個部份是書中故事的主軸,但並不代表 Mo 爸現在不相信地球暖化所造成的效應;Mo 爸相信,就是因為在幾年前科學界某些人對這個主題所持的反對立場,也使得贊成者必須更盡力去找出證據,連帶的也使一般閱聽人能夠更清楚現在地球所面對的問題。因為正反的論證而使得問題(或答案)更清楚 ,這才是我們面對各種資訊時所應該有的態度。
恐懼之邦雖然只是一部小說,大部份的人物與故事都是虛構的,但是作者卻將書上所提到的有關地球環境科學研究的部份,找到原始論文的出處,並將其中一些數據圖表顯示出來,來證明我們所接收到的,都是經過過濾的消息,就算不是刻意,但也是有目的的。
這部小說 Mo 爸還是認為值得推薦,看完後,相信對於每天充斥在我們週圍的各種訊息應該會有另一種看法。小說的官方網站:http://www.crichton-official.com/fear/
中國古人有句話說:慎思明辨。這是這幾年 Mo 爸在處理各種資訊時,時時會想到的一句話。最近電視上有一則有關頭髮的廣告:不要再相信那些沒有根據的傳說了~在現今資訊多如海的時代,如果我們不仔細的探究每個資訊背後的故事與意義,我們真的會很容易被資訊的表象所蒙蔽。不要相信沒根據的傳說,那對於「根據」的來源呢?其實也是要抱持著懷疑的態度!
我們習慣於接受自己所要相信(或是傳播者要你相信)那一部份的證據,但是對立面的證據呢?或是說你所接受的證據是否也能證明對立面是錯的呢?
一個很簡單的例子,我們經常看到吃 XX 對身體(或是哪一個器官)有益這樣的消息,因為它都有比對組,就是有吃的是怎樣,沒吃的是怎樣,所以我們自然就會選擇相信這樣的消息。但是,沒有吃的 XX 的,是不吃攝取量就會不足呢?還是不吃攝取量也夠,只是比較沒有那麼好而以?還是
當然我們不可能對所有的資訊都採取這麼慎思明辨的方式,這個很難有個標準說什麼樣的資訊要去做這樣的思考,每個人對資訊的重要性定義不同,例如 Mo 媽對有關貓健康的資訊就很在意,因為關係到 Mo 王子的健康啊~
總之,不要輕信資訊所傳達出來的數據,有些數據其實用很簡單的數學計算會被推翻的!
我們真的也許不太相信電視上的新聞,尤其是在今天這個媒體太多但用功的媒體卻太少的台灣;但是,如果在新聞的標題加上「根據專家指出」或是「研究顯示」時,是否就會加深幾分可信度,甚至有些人還會深信不移呢?
Michael Crichton 的小說「恐懼之邦」所要傳達的就是對這種現象的省思,雖然因為網路的發達,現在的世界知識的來源變得多了,但是其實有許多的消息來源都是源自於二手傳播;當媒體或是有權發聲的人物想要傳達出某些訊息時,他們通常會省略掉原本比較中性的部份,而只選擇他們所想人們知道的那部份散播出來。
因為大部份的人是不會追根究底的去找出消息的出處,因此就會接受表面上所收到的訊息,但是至於原本消息那些中性的部份或是反面的部份就會因為這種傳播的方式而不見了!
就如在書中所提到的,環保團體會告訴我們,「根據科學家的研究」指出『地球的平均氣溫正在不斷的上昇中,這是因為溫室效應的關係,南極的冰山也因此而不斷的溶化』。這個現象大部份的人都深信不移,因為這是「根據科學家的研究指出」的。
然而,究竟地球的平均氣溫上昇了多少度?是全球各地都在穩定的上昇?還是有昇有降?還是呈現不穩定的上昇?南極的冰山因為這個溫度的上昇而溶化了多少?是持續穩定的溶化?還是有溶化也有增加?還是在某些時期溶化的特別快?
這些問題我想大部份的人都會回答,「科學家有研究的數據」,可是從來沒有人,我們也不會去找到這些研究的數據來看看,這些數據是否支持我們從報導上獲得那麼肯定的事實呢?
以上這個部份是書中故事的主軸,但並不代表 Mo 爸現在不相信地球暖化所造成的效應;Mo 爸相信,就是因為在幾年前科學界某些人對這個主題所持的反對立場,也使得贊成者必須更盡力去找出證據,連帶的也使一般閱聽人能夠更清楚現在地球所面對的問題。因為正反的論證而使得問題(或答案)更清楚 ,這才是我們面對各種資訊時所應該有的態度。
恐懼之邦雖然只是一部小說,大部份的人物與故事都是虛構的,但是作者卻將書上所提到的有關地球環境科學研究的部份,找到原始論文的出處,並將其中一些數據圖表顯示出來,來證明我們所接收到的,都是經過過濾的消息,就算不是刻意,但也是有目的的。
這部小說 Mo 爸還是認為值得推薦,看完後,相信對於每天充斥在我們週圍的各種訊息應該會有另一種看法。小說的官方網站:http://www.crichton-official.com/fear/
中國古人有句話說:慎思明辨。這是這幾年 Mo 爸在處理各種資訊時,時時會想到的一句話。最近電視上有一則有關頭髮的廣告:不要再相信那些沒有根據的傳說了~在現今資訊多如海的時代,如果我們不仔細的探究每個資訊背後的故事與意義,我們真的會很容易被資訊的表象所蒙蔽。不要相信沒根據的傳說,那對於「根據」的來源呢?其實也是要抱持著懷疑的態度!
我們習慣於接受自己所要相信(或是傳播者要你相信)那一部份的證據,但是對立面的證據呢?或是說你所接受的證據是否也能證明對立面是錯的呢?
一個很簡單的例子,我們經常看到吃 XX 對身體(或是哪一個器官)有益這樣的消息,因為它都有比對組,就是有吃的是怎樣,沒吃的是怎樣,所以我們自然就會選擇相信這樣的消息。但是,沒有吃的 XX 的,是不吃攝取量就會不足呢?還是不吃攝取量也夠,只是比較沒有那麼好而以?還是

當然我們不可能對所有的資訊都採取這麼慎思明辨的方式,這個很難有個標準說什麼樣的資訊要去做這樣的思考,每個人對資訊的重要性定義不同,例如 Mo 媽對有關貓健康的資訊就很在意,因為關係到 Mo 王子的健康啊~
總之,不要輕信資訊所傳達出來的數據,有些數據其實用很簡單的數學計算會被推翻的!

留言
就像新聞亂報ㄧ些沒營養卻無證據的消息
搞的很多食物ㄚ物品ㄚ都不敢用或吃
常常只會放馬後屁,後來卻不了了之
很不負責任
借只能要自己求知識或交流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