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化觀點(二)

原發表日期:2005/10/16 於新浪部落格 國際化指的是在國際上的競爭力, 不論是公司或是國家, 只在國內自己爽是沒有用的, 如果無法在國際上取得一定的競爭地位, 那就只能留在國內玩玩而以, 一旦國際大廠大舉進入國內, 那就準備下台囉... 所以為什麼明基要併西門子手機部門, 聯想要買IBM的個人電腦部門. 每次提到國際化的話題, 總會有人說我每年出國幾次, 我到過多少國家等等, 但是其實有沒有國際觀真的跟出國的次數或是曾經到過的國家數目沒有什麼關係. 我覺得重點是在於觀念, 或者是說想法. 到了國外是不是能從別人身上學到些什麼? 能不能看到別人好的或是不好的地方而讓自己有所學習? 看到別人不斷的進步是否會想到為什麼自己沒有進步, 是否會在自己的行為上想盡辦法去跟上別人? 坦白說, 我真的覺得台灣人, 尤其是近幾年來, 是非常非常的沒有國際觀. 你看看媒體上的新聞, 大部份都是一些個人性的新聞, 極少有國際新聞, 即使是國際上發生的大事, 在台灣也很難引起媒體的報導. 你說是因為觀眾不愛看嗎? 我看是媒體自己不愛報吧! 當全亞洲的各大城巿都在傾全力的發展觀光, 希望吸引各國的觀光客時, 台灣還在為了要用那一種中文拼音方式吵的你死我活. 如果你不使用一種國際通用的拼音方式, 要如何吸引外國人呢? 為了一些自我的意識, 在台北的捷運上要播放四種語言的廣播, 而且還把英文放在最後, 大部份的英文廣播都因為進站的噪音而聽不見了. 美國也是一個多民族融合的國家, 較大的城巿都會出現特定民族的群聚區域, 如中國城, 韓國村, 義大利村, 墨西哥城等, 但我們從來沒有在任何一個美國城巿的大眾運輸系統上聽到這些特定民族語言的廣播, 為什麼? 難倒這不值得我們思考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