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時代的結束-懷念孫運璿先生與他們的那個世代
原發表日期:2006/02/19 於新浪部落格
那天早上出門前, 電視新聞的頭條報著孫運璿資政在前一天夜裡因病過逝, 聽到這個消息並沒有太多的意外, 更多是對孫先生一生的惋惜與對他們那個時代的懷念. 大樹倒下了, 倒在這片在念茲在茲的土地, 一個時代結束了, 但是大樹倒下的這片土地呢?
對於孫運璿先生, 坦白說, 我並沒有太深的記憶, 他對我來說, 不論是小的時候還是現在, 他就是一位電視上的政治人物, 也從來沒有在我生活中出現過. 小時候的記憶, 他是行政院長, 曾大力推動過十大建設. 長大後, 因為讀的是資訊, 對台灣的高科技環境有更多的瞭解, 才知道孫先生以及和他同時期的財經官員如李國鼎, 趙耀東等先生, 共同為台灣的高科技創造了發展的環境. 也為了他因中風而提早退出政壇, 而有了更多的嘆息. 看著公共電視上播著他的記錄片, 不禁感嘆, 孫先生的前半生, 是台灣人的幸運, 而他的後半生, 竟是台灣人的宿命. 就像他自己說的, 他所處的是一個大時代, 給了他成就大事業的環境.
那天聽唐湘龍在廣播上提到孫先生與他的那個世代, 沒錯, 對於五年級的我們這個世代來說, 上一個世代我們沒能經歷, 但那個記憶離我們畢竟不太遠, 它只不過在我們上一輩的記憶中而以. 我們沒有經歷過二二八, 但從長輩的口中, 我們得知二二八時的驚恐與動盪. 我們沒有經歷過八二三與古寧頭, 但從長輩的口中, 我們彷彿聽到那隆隆的砲聲與空襲的警報聲. 那個記憶真的並不遠, 也許就只有一箭之遙而以, 一個聽得到的記憶. 於是我們上一代的一生就與那些記憶緊緊連在一起, 他們的一生是與兩蔣連在一起的. 於是我可以體會到母親跟我說的, 當小蔣總統去逝時, 父親那種悵然若失的感覺. 而我們這一代就是在那些動亂之後的偏安環境中長大的, 動盪之後的休養歲月, 特別讓人有前進的動力與希望, 孫先生與他的同僚們, 就是我們在那一段歲月中的共同記憶.
在那一個並不富裕的年代, 經濟起飛的年代, 我們為了考試背誦過有那十大建設; 在那一個漢賊不兩立的年代, 我們被教育成要反共抗俄, 要小心匪諜, 要提防中共統戰陰謀, 反共義士起義來歸可以獲得千兩黃金; 在那一個建設復興基地成為三民主義模範省的年代, 三七五減租, 公地放領, 耕者有其田成為對抗共產主義政權的有效宣傳利器; 在那一個領袖被神化的年代, 我們曾經早上起床看到變成黑白的彩色電視機, 以哀悼老蔣總統的過逝, 國父紀念館外繞了一圈又一圈的人們, 就為了瞻仰老蔣總統的遺容; 在那一個高壓統治的年代, 我們從電視上看到高雄美麗島事件的'暴動'場面, 全國像捉小偷般的要逮捕首謀份子施明德先生; 在那一個開放黨禁報禁民主化的年代, 我們徹夜在忠烈祠前排隊, 就為了瞻仰小蔣總統的遺容. 現在回想過去的那個年代, 我們的下一代也許很難理解, 但不管是對是錯, 這就是歷史, 這就是我們的記憶; 因為我們是在動亂之後安定中成長的, 我們也不想再過上一輩的動盪歲月, 於是我們不斷的努力, 想要創造一個更好的環境, 我們相信'明天會更好', 也企圖讓這句話成真, 於是我們走到了今天.
那是一個世代, 我們就是在那個世代中成長的, 沒有選擇的權利, 也沒有要與不要, 但那就是我真真實實的前半生(如果我還可以活四十年的話), 在我不算成熟的年紀時, 我與他們共同走過了那個年代. 孫先生的過世, 可以說是那個世代的結束, 結束的世代與我的記憶, 共同存在這片土地上.
天下雜誌建了一個紀念孫先生的網站,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
http://ad.cw.com.tw/cw/sun/index.asp
那天早上出門前, 電視新聞的頭條報著孫運璿資政在前一天夜裡因病過逝, 聽到這個消息並沒有太多的意外, 更多是對孫先生一生的惋惜與對他們那個時代的懷念. 大樹倒下了, 倒在這片在念茲在茲的土地, 一個時代結束了, 但是大樹倒下的這片土地呢?
對於孫運璿先生, 坦白說, 我並沒有太深的記憶, 他對我來說, 不論是小的時候還是現在, 他就是一位電視上的政治人物, 也從來沒有在我生活中出現過. 小時候的記憶, 他是行政院長, 曾大力推動過十大建設. 長大後, 因為讀的是資訊, 對台灣的高科技環境有更多的瞭解, 才知道孫先生以及和他同時期的財經官員如李國鼎, 趙耀東等先生, 共同為台灣的高科技創造了發展的環境. 也為了他因中風而提早退出政壇, 而有了更多的嘆息. 看著公共電視上播著他的記錄片, 不禁感嘆, 孫先生的前半生, 是台灣人的幸運, 而他的後半生, 竟是台灣人的宿命. 就像他自己說的, 他所處的是一個大時代, 給了他成就大事業的環境.
那天聽唐湘龍在廣播上提到孫先生與他的那個世代, 沒錯, 對於五年級的我們這個世代來說, 上一個世代我們沒能經歷, 但那個記憶離我們畢竟不太遠, 它只不過在我們上一輩的記憶中而以. 我們沒有經歷過二二八, 但從長輩的口中, 我們得知二二八時的驚恐與動盪. 我們沒有經歷過八二三與古寧頭, 但從長輩的口中, 我們彷彿聽到那隆隆的砲聲與空襲的警報聲. 那個記憶真的並不遠, 也許就只有一箭之遙而以, 一個聽得到的記憶. 於是我們上一代的一生就與那些記憶緊緊連在一起, 他們的一生是與兩蔣連在一起的. 於是我可以體會到母親跟我說的, 當小蔣總統去逝時, 父親那種悵然若失的感覺. 而我們這一代就是在那些動亂之後的偏安環境中長大的, 動盪之後的休養歲月, 特別讓人有前進的動力與希望, 孫先生與他的同僚們, 就是我們在那一段歲月中的共同記憶.
在那一個並不富裕的年代, 經濟起飛的年代, 我們為了考試背誦過有那十大建設; 在那一個漢賊不兩立的年代, 我們被教育成要反共抗俄, 要小心匪諜, 要提防中共統戰陰謀, 反共義士起義來歸可以獲得千兩黃金; 在那一個建設復興基地成為三民主義模範省的年代, 三七五減租, 公地放領, 耕者有其田成為對抗共產主義政權的有效宣傳利器; 在那一個領袖被神化的年代, 我們曾經早上起床看到變成黑白的彩色電視機, 以哀悼老蔣總統的過逝, 國父紀念館外繞了一圈又一圈的人們, 就為了瞻仰老蔣總統的遺容; 在那一個高壓統治的年代, 我們從電視上看到高雄美麗島事件的'暴動'場面, 全國像捉小偷般的要逮捕首謀份子施明德先生; 在那一個開放黨禁報禁民主化的年代, 我們徹夜在忠烈祠前排隊, 就為了瞻仰小蔣總統的遺容. 現在回想過去的那個年代, 我們的下一代也許很難理解, 但不管是對是錯, 這就是歷史, 這就是我們的記憶; 因為我們是在動亂之後安定中成長的, 我們也不想再過上一輩的動盪歲月, 於是我們不斷的努力, 想要創造一個更好的環境, 我們相信'明天會更好', 也企圖讓這句話成真, 於是我們走到了今天.
那是一個世代, 我們就是在那個世代中成長的, 沒有選擇的權利, 也沒有要與不要, 但那就是我真真實實的前半生(如果我還可以活四十年的話), 在我不算成熟的年紀時, 我與他們共同走過了那個年代. 孫先生的過世, 可以說是那個世代的結束, 結束的世代與我的記憶, 共同存在這片土地上.
天下雜誌建了一個紀念孫先生的網站,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
http://ad.cw.com.tw/cw/sun/index.asp

留言